以人为核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 发布时间:2017-05-24 17:29:32
  • |
  • 作者:龙门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937次

   在基层采访,时常听到一些村民不愿搬迁到新居的情况,一些基层干部也很委屈,说政府修了那么好的房子让进城还不愿意,为啥?或许除了故土难离之外,还有搬迁可能会造成一些生活不便的原因。比如,原来去菜地种菜,走几分钟就到了,搬了新家后,可能不需要种菜了,但是却没事干了。或者还想种菜,但得走半个小时才能到,甚至还得骑摩托甚至开车。

  对于习惯劳作的农民来说,进城当然是好事,但是城里光有新居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一个生活发展的圈子才可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因为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镇发展的本质。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一新理念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但是,在现实中依然存在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等违背城镇化规律的情况。

  一些地方明明人口密度偏低,却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摊大饼”式扩张,导致一些新建城镇成为追求GDP的手段和“应景之作”。一些地方将城乡一体化理解为“城乡同样化”,殊不知,城镇化并非去乡村化。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而是要延续文脉留住乡愁,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

  城镇化不同于城市建设,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务必“先谋后动”,规划好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实施步骤,这样才能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避免水泥森林的重复建设。在武汉等地,在考虑大量外来人口安家的经济开发新区,政府对原辖区内的社区重新“塑形”,为居民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方便居民生活,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居民素质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灵魂。发展舞台由传统乡土亲缘关系拓展到整个社会,村民们需要转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还有思维方式,甚至是日常生活方式。政府需要大拆大建的除了外在的建筑之外,还包括人们的心灵,而心灵的重建要比物质的重建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整合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镇的生活方式,满足正当、文明的生活需求,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解决农村人口到城镇后“住得好”“融得进”。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同时城镇化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